跨能制勝

《跨能致勝》一句話書評:虛心的人有福了。

為什麼看《跨能致勝》?

我一直有個困擾,就是興趣廣泛,什麼都學一點,樣樣通樣樣鬆,自認為缺乏真正的「專業」。

去年因緣際會從 TED 影片發現自己可能就是影片中所講的「多向分化潛能者」,並且在經過《天下雜誌》提供的線上測試之後確定這件事。

我在網路上尋找有沒有人也是這樣,發現這本鉅作──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,書中提到要「學習各領域的普通常識」,並「把這些常識套用到不同的領域」,可以產生旁人想不到的效果──這讓我產生不少信心,覺得通才也是有容身之處的。

後來在瓦基的 podcast 「下一本讀什麼」中分享《跨能致勝》的心得,於是就買來看。

《跨能致勝》適合哪些人?

我覺得適合看《跨能致勝》的族群有這些:

  • 和個人一樣是「多向分化潛能者」,興趣廣泛、學習速度快、適應能力強,但缺乏專精單一領域的人。
  • 對「一萬小時定律」持保留態度,不喜歡自己被父母或他人安排好道路,想走出自己的路。
  • 對於自身專業以外的思維保持開放心態,喜歡了解不一樣的觀點、立場或見解。
  • 對兵法、國際關係、總體經濟等戰略思維有較高理解能力的人。
  • 想要與 AI 協作的人,或著擔心工作被 AI 取代的人。

簡單來說,具備戰略思維、興趣廣泛、跨域統合能力高、學習速度快、想更了解 AI 的強項及限制、想走出自己道路的人,很推薦看《跨能致勝》。

《跨能致勝》的精華內容?

這本書用大量的研究指出通才具備的獨特優勢,不只鼓勵通才持續探索興趣,也提醒探索興趣之後要深入某一個領域專精,同時保持一腳跨在外面的開放心態

另外《跨能致勝》也解開一個我思考多年的問題:為何彼得‧杜拉克在書中寫道「沒有優秀人才,在哪方面優秀才是重點所在」來指出專才的重要性,杜拉克自己卻是每個領域都涉獵的個性?

飛鳥和青蛙的比喻

《跨能致勝》用「飛鳥」和「青蛙」來比喻通才和專才,這兩者的區別如下:

  • 飛鳥掠於高空,能從高處俯瞰每個領域,具備良好的戰略視野與統籌能力;青蛙埋於泥沼,十年磨一劍,對單一領域有深刻的理解。
  • 飛鳥經常轉職,不會在同一個跑道待太久;青蛙容易長年待在同一個職域上。
  • 飛鳥通常不務正業,在研究一個領域幾年後跳到另一個領域,且思維彈性又跳躍,能為青蛙帶來嶄新的突破;青蛙忠於專業,他們有良好的系統化學習根基,能成為飛鳥良好的顧問。
  • 諾貝爾得主比其他專業學者「不務正業」的比例高出 22 倍。
  • 飛鳥較重視契合度,對於不感興趣或不適合的會果斷放棄,知道「了解自己」、「走為上」的重要性;青蛙有不屈不撓的精神,從大眾眼光來看就是所謂的「恆毅力」。
  • 西點軍校的「恆毅力」測驗無法分辨飛鳥是否有「恆毅力」,因為飛鳥對「沉沒成本」看得比較淡,他們總是在學習新事物;青蛙較容易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,不想放棄過去的努力,因此表面上看起來比較有毅力。
  • 飛鳥對長期局勢的預測優於青蛙,雖然兩者都願意修正自己的觀點,但遇到相反觀點時,飛鳥的彈性比青蛙還大,而青蛙則容易為自身專業產生的結論辯護。這解釋了為何股證券分析師的預測從來不準確,因為他們都是專家。
  • 著名的飛鳥如知名畫家梵谷、網球冠軍費德勒、備受杜拉克推崇的經理人賀瑟貝、提出「進化論」的達爾文、任天堂的救星軍平等;著名的青蛙有高爾夫球名手伍茲。
  • 這個世界同時需要飛鳥和青蛙,他們在「和善」與「不和善」的環境各有優勢,沒有哪一方真的完勝另一方

在《跨能致勝》的比喻中,另外用了狐狸表示通才、刺蝟表示專才。

這讓我想到柯林斯的《A到A+》談到「刺蝟原則」,鼓勵人不必學太多花招,只要專精一項即可達到A+,與《跨能致勝》研究的方向相反。

和善與不和善的環境

《跨能致勝》提出辨識「和善」環境或「不和善」環境的重要性,避免自己學習效果被不正確的衡量標準牽著走。

「和善」環境有這些特點:

  • 規則明確。
  • 系統封閉,有標準答案或最佳解。
  • 有立即回饋的機制。
  • 有高精度的特色:精準、精確、精細。
  • 相關領域:有標準答案的填鴨式教育;有標準動作的運動基本功;有明確規則的棋類博弈;高精度的數據分析等。

「不和善」環境有這些特點:

  • 規則不明確。
  • 系統開放,沒有標準答案。
  • 沒有立即回饋的機制。
  • 精度不高,需具備模糊決策能力。
  • 相關領域:無標準答案的開放式討論;無標準動作的文創、藝術、運動等;無明確規則的世界,如國際情勢、總體經濟等;低精度的領域,如跨部門溝通等。

要知道自己的學習效果如何、以及這塊領域是否容易被 AI 取代,就要知道自己處在「和善」還是「不和善」的環境中。

「和善」環境可以評分,「不和善」的環境無法評分,因此社會傾向以「和善」環境作為衡量學習效果與成就的標準,同時過於吹捧「一萬小時定律」,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有立即的回饋機制,能在短時間之內修正,且給予學習者自信。

然而,《跨能致勝》蒐集的研究結果顯示:

  • 立即的回饋只見效於短期學習,無助於長期學習,因為它缺乏彈性、開放及嶄新的訓練。
  • 青蛙在「和善」環境中會表現突出,但到了「不和善」環境會無所適從;飛鳥在「不和善」環境會感到海闊天空,往往能觸類旁通、舉一反三,但在「和善」學習環境中會感到受挫,

值得注意的是,運動同時兼具兩種環境的特性,既要透過立即回饋修正基本姿勢,又要保持彈性來創造出新技能。在《跨能致勝》的案例中,老虎‧伍茲與費德勒剛好是兩個極端。

《跨能致勝》怎麼看 AI

雖然 AI 不是《跨能致勝》的探討重點,不過還是有報導出超級電腦「深藍」打敗世界棋王後續的故事,並做出一些結論:

  • AI 更擅長「和善」環境,且在「和善」環境的學習速度超過人類。
  • 若我們將自身的專業限制於「和善」環境,就很容易在不久的將來被 AI 取代。
  • 「深藍」打敗卡斯帕洛夫之後,卡斯帕洛夫認為人類擅長戰略,AI擅長戰術,人機合作反敗為勝。
  • 觸類旁通的戰略性思維適合與有自我學習機制的AI合作。
  • AI 擅長以重新分組為核心的專業,只能在封閉的穩定架構中游刃有餘(也就是「和善」環境);人類最大的優勢在跨領域的整合能力。
  • AI 不太擅長玩即時戰略遊戲,《跨能致勝》以星海爭霸舉例。

手拿鐵錘,全世界的問題都成了釘子

這是一句西方的古老諺語,我最初在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看到,而《跨能致勝》的本書一直在貫穿這個道理,意思是:

若只有一種身分、思維、工具、專業,就會把它視為全世界問題的解方,而做出愚蠢、錯誤或離譜的決策。

看起來很容易理解,其實這種謬思最常出現在訓練有素的專家身上

《跨能致勝》以大量的悲劇來解釋這種思維的嚴重性,如 NASA、野地消防員和空降搜救隊的案例。

NASA 太空梭「挑戰號」殉難事件

這是一個重大悲劇,《跨能致勝》以考驗大學生決策能力的知名難題「卡特賽車隊」為引,說明 NASA 經理的決策流程為何有致命的錯誤。

  • 決策經理不顧工程師反對發射了「挑戰號」太空梭。73 秒後太空梭爆炸,7 名太空人殉難。
  • 發射的原因在於 NASA 過於倚賴「量化分析」的決策文化。當足以支持「反對挑戰號發射」的資訊無法量化時,他們相信了足以支持「發射挑戰號」的量化數據。
  • 拿了鐵鎚,任何問題都像是釘子。NASA 的量化分析文化是一把大鐵鎚。
  • 諷刺的是,NASA 的辦公室寫著「我們相信上帝,凡人請以數據說明」。事後調查小組說,這句話的背後含意是「若你有數據,我們會聽,但這裡沒要你提出意見。」

在我看來,NASA 這次的問題在於仰賴於數據、量化分析的傲慢,缺乏對直覺與無可量化事物的謙卑,而且毫不關心,導致這次悲劇發生。

野地消防員重複同樣的喪生行為

這是《跨能致勝》中格外令人玩味的案例,同樣是悲劇,能反思的問題是:我們的身分認同來自於什麼?

  • 1949 年,美國蒙大拿州發生野火,詳細故事被紀載在《青年與野火》中。在野火失去控制時,消防隊長命令消防隊員放下消防工具逃生,但絕大多數人對這命令充耳不聞,因而被野火追上,總計 13 名消防員喪生。
  • 1990 年發生四起大火,有 23 名優秀的消防員不願放下工具而喪生。
  • 1994 年,類似的野火事件再度發生,總計 14 名消防員喪生。倖存者被採訪時說「跑了 274 公尺才想到要放下電鋸」,而且他居然在找「讓電鋸不會燒到」的地方。
  • 事後研究小組認為:消防員手上的工具代表他們的身分,放下消防工具等於讓他們放下消防員的身分。

《跨能致勝》作者表示:經驗老道的組織在高壓下反而容易僵化而不知變通。

與「挑戰號」不同的是,NASA 的問題出在上對下的忽視,野地消防員的問題出在下對上的抗命,思維模式同樣被一把大鐵鎚佔據,NASA 是「過於重視數據的決策流程」,消防員則是「手上的消防工具」。

放下鐵槌的空降搜救員

另一個成功案例,在於一位搜救隊長做出的困難的決策。

  • 空降搜救隊屬於空軍特種部隊,常常需要在敵陣中搜救己方受傷人員,且情報多數不明。
  • 一次搜救任務中,隊長為了確保「直升機有足夠容納的空間」,且「在敵陣中只需出勤一次」,決定放棄最大的鐵槌:他自己
  • 隊長的任務是現場指揮官,負責用廣泛的視野指導隊員該怎麼互相支援,以達成搜救任務。
  • 隊長的提議遭到隊員強烈反對。事後儘管任務成功了,仍有隊員很難諒解,認為「同進同出」是最高原則,隊長不應該變動這個原則。

空降搜救隊的案例可讓我們學到:系統或流程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設立的,如果系統或流程無法達到目的,就有更改的必要。

《跨能致勝》對我的幫助?

《跨能致勝》不愧為比爾‧蓋茲推薦的書,果然有好好一讀的價值。

《跨能致勝》為我解答疑惑、帶來鼓勵,也透過許多故事幫助我未來做決策時避免重蹈覆轍。

勇敢跨能,不再困擾

我跳 tone 的地方不只體現在學習領域或工作職場,連遊戲裡也是,《魔獸世界》幾乎什麼職業都摸過,很難說真正的本尊是哪一隻;玩《原神》也是,沒有一個滿命的五星角色,每個練度都差不多。

《跨能致勝》給我帶來啟發,不再煩惱自己什麼都摸一點,反而會接納真正的自己。

這可為我的蓋洛普優勢前兩大優勢「理念(創新)」和「關聯」帶來相輔相成的效果。

保持謙卑,避免陷入偏誤心理

我第一次看到「偏誤心理」是在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中看到的,這是查理的一個提醒,要每個人做決策時避免陷入偏誤心理。

偏誤心理是指:

只關注符合自己價值觀、理念、專業、立場或知識的資訊,並對其他資訊充耳不聞。

最明顯的例子就是:支持某個政黨,就只看某個政黨的媒體,失去中立客觀的判斷能力。

這種偏誤心理無論專業、年齡、學識,只和謙卑與否有關。

忠告和提醒

即使不斷的跨領域,《跨能致勝》仍提醒我遲早還是要深造一個領域。

結合自身的蓋洛普優勢,我覺得「知識複利」是很好的立足點,這也是我開始經營部落格的原因之一:可透過跨能思維來整合不同書本之間的智慧,達到知識複利的效果。

哪本書和《跨能致勝》相互應?

提倡跨領域學習的書本比較少一點,畢竟市場還是比較喜歡在短期內看到成果、有跡可循的「和善」環境。不過仍有一些書籍呼應《跨能致勝》。

  • 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:這本書我在本文提過很多次,它是我接納自己是跨域學習者的啟蒙書籍,查理自己則把數學、工程學、熱力學等領域學科的知識套用到投資上,進一步優化巴菲特的投資哲理。
  • 《杜拉克超強學習法》:這是我糾結通才和專才的起點,也是我對杜拉克敬佩的地方之一。書中提到「如果對某個學習主題感到索然無味時,就要將之前的努力視為『沉沒成本』,果斷放棄」,此稱為「系統性廢棄」,很符合通才的學習偏好。

總結來說,透過《跨能致勝》,我可以強化自身的優勢,接納自己的天性,保持謙卑的心學習,相信上帝必會帶我們每個人走出獨一無二的路。

《跨能致勝》和聖經相互應的地方?

聖經中有很多經文呼應《跨能致勝》,強調跨領域學習、跨領域思考的重要性。

以下是一些例子:

  • 羅馬書 8:28 :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。」 這節經文表明,神掌管萬事,並且祂會使用一切事物,包括好的和壞的,來成就祂的旨意。跨領域學習和跨領域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,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 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。然而,如果我們相信神使萬事互相效力,我們就會知道,這些困難和挑戰最終都會為我們帶來益處。
  • 羅馬書 1:20:「自從造天地以來,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,雖是眼不能見,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,叫人無可推諉。」 這節經文表明,神的存在和屬性是可以從祂所創造的物質世界中看出來的。 跨領域學習和跨領域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神所創造的世界。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時,我們就會發現更多關於神的啟示。
  • 創世記 1:26-27:神說:「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,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,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、空中的鳥、地上的牲畜和全地,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。」 這段經文提到,神創造人時,賦予人類與祂的形象和樣式。這意味著人類具有獨特的思考能力和其他生物沒有的創造力,能夠超越單一領域的知識和經驗,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,就越容易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。
  • 箴言 1:7:「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,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。」這段經文提到,智慧是從敬畏耶和華而來的。敬畏耶和華意味著謙卑地接受祂的引導,並願意試著從祂的角度看待世界。這與要在決策中保持謙卑是一樣的道理,否則就容易陷入偏誤心理、或是被工具定義身分、或被不完美的決策流程影響判斷。
  • 哥林多前書 12:12-13:「身子並不是一個,而是許多肢體。若是腳說:『我是手,所以不屬於身子。』那腳豈不是就不屬於身子了嗎?若是耳說:『我是眼,所以不屬於身子。』那耳豈不是就不屬於身子了嗎?」這段經文提到,每個門徒都是基督的身體,每一個肢體都具有不同的功能。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彼此合作,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。這也需要我們具備跨領域的思考能力,才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,並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。

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例子,說明跨領域學習和跨領域思考如何在聖經中得到體現:

  • 大衛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、政治家和詩人。他不僅善於使用武力,也善於運用智慧和外交手段解決問題。他年輕時用自己牧羊的經歷來請纓出戰,神也帶領他服侍掃羅王,為他的登基做預備。大衛用自己獨特的經歷寫了許多優美的詩歌,表達了對神的敬畏。
  • 保羅是一位虔誠的猶太人,後來成為了基督徒。他熟悉猶太教的律法和傳統,也熟悉希臘哲學和文化。他將這兩方面的知識融合在一起,向猶太人與外邦人普及了基督的神學思想,進而促使初代教會興起。
  • 使徒行傳記載了初代教會的發展歷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教會中的信徒來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,他們需要彼此學習和合作,才能共同推進福音的傳播。

總而言之,跨領域學習和跨領域思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,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,解決問題。聖經中有很多經文呼應了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性,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學習。

最後給讀者猜猜:哪些文字是我親自寫的、哪些是 AI 整理的?

Refence:《跨能致勝》;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;《杜拉克超強學習法》;《A到A+》;TED;羅馬書 8:28;羅馬書 1:20;創世記 1:26-27;箴言 1:7;哥林多前書 12:12-13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